成都山河环境卫生管理有限公司

在线咨询

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2022年成都将这样做

发布时间:2022-05-14 10:36

人民网成都2月18日电 2021年,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99天、同比增加13天,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;全市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97.4%……今日,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召开2022年首场新闻通气会。会议通报,2021年成都市空气质量创下2013年以来最好水平,全市地表水质总体呈优,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,实现了“十四五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良好开局。



“2021年,成都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,强化精准、科学、依法治污,重拳出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,自觉接受、主动配合第二轮中央和省生态环保督察,成立市委、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主任(组长)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、碳达峰碳中和领导小组,统筹构建碳达峰碳中和、污染防治攻坚顶层设计,积极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共建环境共保,以坚决态度和有力举措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。”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杨斌平说,为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,成都锚定源头治理,加快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;聚焦突出生态环境问题,着力打好“十大攻坚战”,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;围绕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,坚持综合施策,着力健全体制机制。

据了解,2021年,成都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99天、同比增加13天,优良率81.9%,PM2.5平均浓度降至39.8微克/立方米,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;全市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97.4%、同比提升2个百分点,41个国、省控断面全部达到年度水质目标要求;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4%以上,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,农药、化肥使用量总体保持零增长;新增污泥处置规模450吨/日,医废处置能力(含协同处置)提升至220吨/日;清洁能源占比提升至62.6%;绿色低碳企业实现主营收入2000亿元。

“2022年,我们将以更高标准深入打好大气、水、土壤污染防治‘三大战役’,建设青山常在、绿水长流、空气常新的美丽蓉城,不断提高市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”杨斌平说。

针对成都城市发展处于关键成长期、产业发展处在转型攻坚期,杨斌平坦言,虽然成都市大气、水、土壤污染防治“三大战役”取得了积极成效,但同时应该看到,通过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仍然艰巨,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还有差距,现有治理效能还不匹配超大城市需求。

据介绍,2022年,成都市大气、水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在总体思路上,将继续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,更加突出精准治污、科学治污、依法治污,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,统筹污染治理、生态保护、应对气候变化,深化“四大结构”调整,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,以重点领域关键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。在工作部署上,一方面聚焦市民反映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加紧攻坚,让市民切切实实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;另一方面聚焦污染源头,加快调整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,合理设置阶段性目标任务,突出工作重点,稳步有序推进降碳工作。在工作推进上,将着力做到四个“更加坚持”,即更加坚持问题导向、更加坚持依法监管、更加坚持指导帮扶、更加坚持改革创新。

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,坚决扛起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的“主干”责任,抓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,力争推动空气质量尽快实现全面达标。深化结构调整,推进绿色低碳转型。严控“两高项目”,实施工业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制度,持续强化工业“散乱污”整治。利用水电优势提高清洁能源占比,以钢铁、砖瓦、铸造等行业为重点,全力推进以煤为燃料的工业窑炉淘汰及清洁能源替代。大力推进“公转铁”,加快新能源车替代、老旧车淘汰和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进程,试点建设低碳交通示范区和绿色物流示范区。加快推动中心城区大型物流基地(集散中心)、商品批发市场等非中心城区核心功能疏解。强化综合治理,依法精准科学治气。针对移动源、工业源和城市面源实行强化管控,重点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、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、移动源污染治理攻坚战等战役。深入开展餐饮油烟、汽车维修、工业窑炉等行业领域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研究制定。着力推进涉VOCs排放重点园区、重点行业企业深度治理和原辅料替代,分步推进烟花爆竹全域禁燃禁放区域划定工作。完善大气监测体系,推动园区空气质量和VOCs自动监测站点建设,建立完善跨区域智慧化监管系统,强化院士工作站科技治气成果转化运用。加强跨区协作,构建长效工作机制。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联合监管机制,强化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和联防联控,共同应对重污染天气,修订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。

在水污染治理方面,围绕国省控断面达到年度考核目标、市控及以上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5%以上、县城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%,持续实施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、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提质增效、工业企业治污减排、农村环境综合治理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、水生态保护和修复6大行动,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。开展全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和黑臭水体治理,实施阳化河等未达标流域达标攻坚,持续巩固锦江流域治理成效;加快完善城乡污水管网体系,提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和运行管理水平;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,“动态”清零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环境问题,推动水生态修复示范,提高城市再生水利用率。

在土壤污染治理方面,以“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4%以上,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,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”为目标,深入贯彻落实《土壤污染防治法》,加强源头防控,巩固完善分类管理,推进风险管控和修复,强化部门联动和监督执法、落实考核评估等 6大行动20项工作举措,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。加强农用地、建设用地、未利用地的土壤环境监管,持续推进用途变更土壤污染状况调查,实施污染地块负面清单和用地分类管控,积极推动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实施;完成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的目标责任书签订、自行监测、监督性监测、隐患排查及整改;启动长江黄河上游土壤风险管控试点区建设;发布《成都市“十四五”土壤污染防治规划》。

Scan me!

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

版权所有© 成都山河环境卫生管理有限公司    蜀ICP备18005368号-2    技术支持: 成都智网创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

建议使用竖屏浏览,以获得最佳体验

如需横屏浏览,请点击 继续访问

请您留言

成都山河环境卫生管理有限公司18349136862

提交